(圖:南秘氏的主人,小義與阿羅)
(圖:子洋的吧檯設計圖初稿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再過一陣子,市面上將出版一本關於台南的散步書,南秘氏的第一篇媒體專訪也在其中。何其幸運,試營運沒幾天,專業的旅遊出版社便前來邀訪,剛好接上南秘氏需要曝光的時期,Thank God!
首度受訪,南秘氏的小義和阿羅盡責又熱情的準備好所有咖啡、餐點,提供攝影和品嘗,只見記者們猶疑停頓了一會兒,委婉微笑的說:「不用太麻煩,只要一、兩樣當代表就可以了。」
一聊之下,才瞭解,她們到台南密集採訪的四天裡,已經吃進一百噸以上的食物了。攝影師皺著臉、捏著肚子肉苦笑說:「為了這本書我已經胖了10公斤…」當我回想在台北曾見過面的她,殘酷的是,確實有變…每個店家都準備豐盛,熱情難卻,然而,肥油難瘦,旅館裡還躺著一袋袋打包外帶的台南美食。這些風光美食應該不會料到自己也會有寂寞的時刻吧。
這使我再次意識到,不管是人人稱羨的,或咬牙忍耐的工作,皆有不為人知的一面,而那不能傾訴的辛苦,有一部分會是因為他人「以自我理解為出發的好意」所造成。
如同店家接受採訪,認為要端出滿漢全席是熱情、是禮貌、是一定要的,而記者激動地將食物一掃而空,並酒足飯飽的比出拇指大讚:「太好吃啦!」這趟採訪才能稱圓滿。回想,站在店家的立場,我從沒想過詢問記者:上一個行程採訪什麼?下一個行程還要嚐什麼?採訪內容需要什麼?我能為你服務什麼?
真正良好的合作,不只是在「自己想要為對方付出多少」,而是「好好傾聽對方需要什麼協助」。這個情形北秘氏與南秘氏也正在經歷。
對我這個擁有忙碌內心小劇場的人來說,<秘氏咖啡>就像親生孩子,懷胎、出生、養育成長,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毅力,說真的,要讓這個孩子離家生活,又去那麼遠的地方,談何容易?在籌備期間常為了「要作為」與「不作為」之間,苦悶心志、受盡折磨,常鬧得自己灰頭土臉,內傷重重。
以「為了大家好」為出發點,說要放手,根本更加困難!但畢竟我們不會時常待在台南,許多的事情無法像在台北一樣可以完整參與,無法瞭解細節狀況的我們,自以為這樣做是幫忙,殊不知可能只是增加對方的負擔。
顯然,南秘氏是個長大離家的孩子,必須要給他生存的空間、成長的彈性之外,更要懂得尊重上帝給他的獨特個性。因此,在建立粉絲團的時候,我遲疑了許久,到底不喜歡一般人建議的「秘氏咖啡-台南店」,因為這稱呼隱含了附屬感。秘氏在計劃南秘氏的時候,並不是以附屬品看待,更不是簡單的用「分店」概念去設想。
一家個性咖啡館,所在的地點環境、顧店的人、內容品項、裝潢設定,在在給予了不可定義的特色魅力。最好的想法,應該是存著「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,給更多喜歡秘氏的人」另闢地點。
我也因此拋棄了「台南秘氏咖啡」這用法;「台北秘氏咖啡」、「台南秘氏咖啡」,現在秘氏是要南北對立嗎?龜毛的我覺得這有點像離家出走的說法。
所以,不太有智慧卻又很龜毛如我,使用了「台南-秘氏咖啡」作為目前粉絲頁的名稱,以表達我們尊重「台南」這地,來此開店,心態理應謙卑;同時也表達出這是位於台南的<秘氏咖啡>,秘氏就是秘氏,沒有從屬之分。
決定了粉絲頁「台南-秘氏咖啡」的名字,也呈現著我正式將南秘氏的主權移轉的心理狀態:店長小義是南秘氏的主人,我們三人則是「隨時傾聽需要」的輔助者。可能有人認為這麼囉囉嗦嗦幹嘛…但以合夥經營來說,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必須釐清:南秘氏的存在對自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因為個人參與的角度和態度,絕對會對這家咖啡館影響深遠。
你曾看過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嗎?皺皺小小的,縮成一團,一天24小時除了吃奶就是睡覺,就外觀和比例來看,很難和會跳會動的成人接在一起,但在這幾乎毫無活力的嬰兒的組織結構中,具有莫大的潛能,支撐在他後期生活中可能變成的一切。
我非常相信南秘氏會因著獨特的地域文化、掌櫃者的風格魅力、面對不同的人事物,而有無窮的潛能機會等待實踐!
(圖:裝潢第一步驟,先磨掉門上的漆)
(圖:裝潢整修期間,我們三人對南秘氏有許多的討論,當然也有爭論)
(圖:儘管吵吵鬧鬧,但我們對南秘氏的未來,仍一致抱著無限信心)
(圖:子洋在模擬吧檯高度)
(圖:基礎裝潢終於好了,燈也亮了)
(圖:半夜才能吃晚餐兼放空,小義~辛苦啦!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