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:不放棄的話,在不斷的衝突與溝通之中,總能窺見一點點,夥伴眼中的景色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開始,是在分享開心的事。子洋說他在台南監工期間,有一位在地人上樓,說朋友介紹這有家咖啡館,特地前來喝咖啡。除了說不好意思目前還沒營業之外,子洋也帶他參觀,並親切地說明了秘氏台南店的空間配置和想法。
「哇,真的喔,那他有說什麼嗎?」我好奇地問,「他應該還蠻有興趣的吧,說開幕後會再過來」,「我有跟他說大概6月初或6月中會開始試營運」子洋補了一句。「6月初?6月中?」我驚呼,「什麼時候又延遲了?之前你不是說預計5月中嗎?」我感覺到自己的眼睛已噴出熊熊烈火,炙熱的燃燒到與我對話的人。
從3月初秘氏就開始付租金了,負責空間裝潢的子洋在自願與不情願的施工狀況下,從預計5月初開始,延宕到5月中,此刻居然這麼默默的,又擅自改為6月初或6月中?
「哪有這種事?!」腦中理智線簡直是「叭~」一聲被扯斷,「我們到底還要不要開店啊,拜託!」、「每個月都要從自己的口袋中掏租金出去,你到底是知道不知道?」、「現在是怎樣,寫了一堆關於台南店的文章都白寫了嗎?客人熱心的來卻都撞壁,要我怎麼交代?」那一瞬間,我真的很火,還有更多不好聽的怒話不適合寫在文章中,就像蒸汽火車頭一樣,混著壓力和不滿的思緒,轟隆的爆炸,要不是秘氏的天花板夠堅固,早就衝破成大窟窿了。
戰線已開,爭鋒相對的情勢,一發不可收拾。為了盡力表現出「我們在談公事」的狀態,一邊論述自己的理由,一邊將眼光投往一向較peace的阿俊,希望第三方能站在自己這邊,搞得阿俊悶頭洗碗、一直擦著我覺得已經乾淨了的吧檯…當子洋說:「外人不明白就算了,你們這樣說,真的讓我覺得很受傷」時,阿俊馬上舉手自清:「我剛剛都沒說話喔!」
聽到「受傷」這兩個字,我才冷靜下來, 俯身環伺這戰場後的凌亂。當下無法將子洋說的話卡入理性邏輯的思考齒輪,把最後一點餘力發洩在上帝身上:「我們都是祢揀選的,是祢覺得最適合放在秘氏團隊中的人,祢才是老闆,後果祢會負責,我不要管了!」
可是,為什麼這麼生氣?我發現因為自己太想辯解了,為長期以來秘氏被身邊的人說成「太浪漫」、「太藝術家」的評論辯解;想要不自量力的站在「藝術」和「商業」中達成平衡,成為「太超過囉」時的警鈴,實在不想再被說不切實際了。
沒想到,我以為夥伴們看不到的價值,其實是我自己看不到。
秘氏台南店的延宕,利或弊,子洋是考慮過的,簡略記述如下。客觀條件來說,租金在東湊西湊、補補貼貼的情況下還能負擔,店長小義目前的工作到5月底才會結束,將為我們做餐點的香港師傅阿羅(沒錯,我們希望在台南秘氏會有具港味的輕食餐點),也是5月底才能開始進行餐點研發工作,真正要上營業軌道,的確也要到6月之後了。
主觀條件,身為秘氏一員的我們,不可否認都有藝術家的固執和理念,合作前提是尊重個人所長,若說「服務」是阿俊的創作,「寫作」是我的創作,那麼,「空間」就是子洋的創作了。一般開店,請設計師設計監工,能如期完成的原因通常為「這是一份工作,以安全可過關的方式運作為佳」,不奢求大膽思維,遑論創作琢磨。
自從決定在台南開店開始,子洋無論看電影、上廁所、騎車…何時何地都在想如何擺設。琢磨和感受,是藝術創作的必須元素,「面對裡面每一個角落,我要覺得『太美了』、『很享受』才算完成」,「否則就是不尊重來店消費的客人」,無法用時間控制,受壓抑的情感下也不能壓縮運轉。若在此情況下硬要加速施工、快速開張,秘氏永續經營的傷害更大,「時間壓力讓裝潢下錯決策,油漆塗不對、家具買不好…可能得花上萬元補救」,再者,對創作者本身造成傷害,一定會影響秘氏團隊未來的向心力和發展。
不得不說,這個時代的空間和環境對我們來說,表面上是更重視,實則更輕視。套用公式、講求效率、崇尚潮流,把氛圍切成細碎以利消化再現。然而,人對環境的敏感是藏不住的,有多少人能把空間視為獨一無二,好好傾聽環境間的親密對話?我不能斷定子洋有這個沒有能力,但我覺得他很努力。
忽然想到大陸作家王安憶曾說:藝術家和神經病只差一步距離,因為他們都不是那種順應社會的人,抱有自己獨特觀點。巷頭街尾的頹廢人影,因為缺少理性,無法把異乎尋常的特質變成一種動力去創造什麼,因而只能毀滅自己。但藝術家不同,他有理性,且理性使他原始的衝動變成一種強悍的生命力,因此他能夠忍受人群外的孤獨,不僅保有自己,還能將自己的特質留下痕跡,那就是創造。
子洋要忍受外頭的催促嘲笑,還要不辜負團隊內部的期待與重擔,理性評估利弊之餘,也真實面對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,是否就是王安憶所說的藝術家呢?
話說回來,如果大家評論藝術家皆以此為觀點,那麼,要說秘氏有藝術家性格,我也會很開心的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