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:香港的陸羽茶室,是秘氏新生店氛圍參考的重要資料)
這個店址便利性非常高唷!
捷運忠孝新生站2號出口3分鐘的路程內即可到達
依「馥園」傍「華山」,是個氛圍微妙的好所在
逛完華山就可以來此憩憩,多美好啊~
在此,秘氏設定1920年代的香港風格
將咖啡、輕食和酒品結合,成為一個更多元的餐飲場所
(圖:香港,陸羽茶室的內部設置)
店址在2樓
位於2樓這件事,是弊也是利
(圖:樓梯氛圍的示意圖)
咖啡方面,幫忙評估的葛雷說,台灣咖啡館若開在2樓,基本上客源就減一大半
再加上附近不乏用餐的小店,舉凡自助餐、早餐、小吃都有
西雅圖咖啡就在對面不遠處
華山園區內也不缺咖啡館
不是不能做,但初期會很辛苦
酒品方面的客源,小布的評估比咖啡館樂觀一些
因為在華山腹地範圍內,有機會將客人從華山引入
當華山的店家打烊後,還不想回家的人就很可能會來這裡
對品酒客來說,2樓的視野反而比一樓更好,感覺安全也更隱密
子洋則是一貫的信心滿滿
他對這個空間有著不太一般的感覺
這同樣也是他在騎腳踏車時發現的店面
一問之下,房東竟然來過<秘氏咖啡>,對秘氏有很深的印象
子洋預設此地為1920年代的港式風格
三面環牆的大窗戶,視野和透光性皆優
(圖:港式風格的菜單樣式)
最特別的是,外牆所帶出的視覺觀感,就恰好符合香港印象
尤其是牆面上仍留著最古早之前的店名「華銀白鐵號」
泥作加上磨石子的工法,使得這五個字鏗鏘有力
染上傳奇的故事色彩
(圖:店面外觀,之前是PK髮藝。有注意到<華銀白鐵號>的字樣嗎?)
看著穩穩扎實嵌入建築的商店名稱,不禁感慨:
想必那時的人們,是用永續的、不輕言放棄的心情在經營<華銀白鐵號>
所以將招牌嵌入建築石牆中
反觀現在的人們,也是時光背景不同了、也是做生意的心態也改變了
招牌不再有嵌入建築的地位了,取而代之的是可隨手拆遷的形式
這是雞生蛋、蛋生雞的問題:
招牌的製作,因時空環境的變遷已無法鑲嵌於建築,演變成可攜帶可拆
招牌在可攜帶又可隨意拆遷的便利性下,相對得也變得沒那麼重要了
如此,開店選址,彈性變大,責任感也減低許多
有些人,以為當老闆好賺又風光,一時興起而開店,後來發現倦了累了賠錢了,就想轉手頂讓。
利潤和面子為最大考量,不再是基於情感責任
經營了秘氏我才了解,許多店面,回顧歷史,其實就像隻一再被遺棄、轉養的寵物,只是這隻寵物不會說話、不能發聲,唯能安靜忠貞的任主人處置買賣。
(圖:預設室內地磚示意圖)
話說回來
40多坪的店面,對秘氏第二家店還是太大了些
整修、裝潢、人事、咖啡輕食和酒品等設備費用合算,第一筆預估要300萬
租金每年還須估定調漲上千元(有點忘了是2000元還5000元)
其他出資者也對在二樓營業,有所疑慮
因此,秘氏新生店,又bye bye啦~
為了新生店,秘氏第一次對外招開募資會議,獲得許多經驗和想法,可說不枉此行。
就算一再錯過,還是要不洩氣的補一句:上帝有更好的安排!
上帝,我們等著啊!!!
ps.最近這間店面也在裝潢了,但我們不知道將要做什麼就是了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