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G_6224

(圖:台南秘氏開始試做搭配精品咖啡的港味小點:鰻魚醃黃瓜三明治、腐竹薏仁雞蛋糖水、各式口味的糯米糍。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日前,有位很疼我的長輩出差南下,在炙熱的火烤下,仍一心一意前往,聽聞已久卻遲遲沒機會探訪的台南秘氏。

 

果不其然,他的反應如我所預料,不過沒猜到的是,他沒有進屋,只在外面看看環境。回程的高鐵中,他將心得寫成訊息傳來給我:「去看過了,在市場2樓,樓梯窄小雜亂,半天才找到,有一男一女在內 (殊不知男的就是小義,台南店的主人),我沒進去。外面看不到招牌,恐怕沒人知道上面賣咖啡。要有辛苦奮鬥的心理準備,也須有另類思考,我是認為環境和咖啡並不搭調。」

 

若非早已為自己打了千千萬萬的預防針,依照我對家人的觀感重視程度,對如此直言的心得,會略感灰心。除此之外,從中也驚訝著對方的改變。台北秘氏起草之初,他並不看好,精通經濟學的他會揪著成功因素向我一一「檢視」秘氏的條件,對我這個後輩的愛越濃,就越認真看待,扛起教導職責,一心預防我經營失敗的可能。但這次,他的語氣是中性的,是觀看的,並沒有要一竿子打翻一艘船的意思。

 

如今經驗也教我培養了自己的觀點,我回答他:「我想應該是所處時代的不同造成視角上的差異。你親身經歷過50.60年代,覺得那樣的氛圍、狹窄的樓梯、建築物很普通,記憶中比比皆是,似乎不適合流行的、愜意的咖啡館。但我們這一輩,對於那個時代的氛圍、建築,甚至生活習慣,充滿多方想像,也就是懷舊風潮的原因。樓梯不狹窄,就沒有那種fu;空間不挑高,就沒有那種fu;不是原木門側拉門,就沒有那種fu。」

 IMG_5932

(圖:希望在一定的氛圍條件之下,重新提煉、營造出的歷史感,才不易流落為 "假惺"    )

 

豐富的人潮、優良的生活機能、舒適的空間環境、便利的交通動線,哪個開店的人不想找這樣的天菜?卻如同月薪22K的年輕人買房,兩手一攤,秘氏沒有豐厚的經濟條件能恣意選擇。人人稱羨的地點不少,但基本開銷也相對不少,只能憑上帝賜予秘氏「似乎可以看見些不一樣」的敏銳和信心,慢慢地做,用實踐取代喧囂,用結果代替說服。

 

很有趣的是,我發現世代不同觀點的真的不一樣。我的親人期待環境改善,卻有一位20出頭的年輕朋友希望保留環境,不要介入破壞,「因為我在香港看過太多假藉建設之名,實為貪圖利益的文化破壞!」來自香港的她皺著的聲音有種隱隱的不平之氣。

 

她很祝福秘氏的未來,但也把擔心咖啡館進駐後會影響社區寧靜的心情坦承在我們面前,彼此辯論。她覺得永樂2樓古舊氛圍非常有魅力,這種有歷史感的居住文化,在擁擠狹小的香港幾乎已經消失殆盡,而台灣幸運的仍存留幾處,應該要更謹慎地珍惜維護。

 IMG_5934

(圖:也許不是 "最好",也許連 "好" 也勾不上邊,但誰也不能否認這個地方沒有魅力價值。)

 

其實我們的初衷和想法跟這位女孩兒一樣,只是秘氏採取「介入式」做法,介入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這裡可以賺大錢 (光看我親人的反應就知道),而是唯有如此,我們才有機會和立場跟政府、甚至往後進入的店家,進行有效溝通協商、試圖做更道地的文化保留。

 

我不是在說秘氏多偉大,是因為錯過太多,常在驚喜地發現一個很棒的地方後,再來之時,已被所謂的文化創意侵入得只剩枝節,很熱鬧、很快樂、我們自己也會想逛逛買買,但不可否認,那最初的歷史及生活感確實稀薄了。

 

與此地的相關人員深談過,其實這塊區域,原在結構、目的上都設定為「商業用途」,會變成住家,是政策思考和商業思考上的一場誤會 (政府希望市場匯整遷入,但始終無法達到進駐的結果),也因此有停滯多年、尚待解決的頭痛問題隱藏其中。

 

如何誘發政府動力著手改善環境?那就必須證明這裡是一塊寶地,有文化魅力、有商業潛力,以及有住商互助共榮的前景,而這也是秘氏台南店想盡一份心力的原因。

 

IMG_5933

(圖:住在這裡,很關心我們的阿伯。看,他坐在店裡氣氛意外合適啊!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秘氏咖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