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5329    

(圖:在台南,秘氏很幸運的認識了一些在地咖啡館的好老闆們!左一背影<浮游咖啡>老闆,右一背影<甘單咖啡>老闆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秘氏第二家店會開在台南喔!」

「台南?那是一級戰區耶!」

 

很奇妙,當我知道二店會在台南時,第一個反應跟這位客人一樣,「台南是一級戰區耶!我們活得下來嗎?」但思緒隨後馬上補了一句,「台北不也是一級戰區嗎?」

 

近幾年,因著文化產業的提升、交通時間的縮減,台南的觀光確實發展得很迅速,去年才逛的街道,可能今年就汰輪了一批新的店面;去年還覺得幽靜無人的小巷,可能今年就蹦出了幾間小小的店。台南的改變,似乎是朝朝夕夕的。安逸的氛圍包裝之下,暗藏波動,輪轉迅速。才恍一眼,怎麼就變得不一樣了?

 

雖然我喜歡和在地咖啡館的老闆們聊天,談談對台南咖啡館的感受及想法,然而,心裡多少會想跳過「自我介紹」這部分。因為,我不希望被看為「只是來台南分杯羹的人」,如果坦承「秘氏在台北已經有一家店了,如今想到台南開分店」,這樣的敘述會不會被認為是「喔,在台北的咖啡館,了不起喔!現在又要來搶台南的市場」了呢?

 

 1373645272-3253936248_m

(圖:台南小旅行,現在正夯~但也造成不斷湧入的開店風潮。照片擷取自網路。)

 

我這人真的想很多,但在還沒有結果來證明秘氏經營理念之前,選在這麼熱門的地方開咖啡館確實會引發許多聯想。如同某位當地知名咖啡館老闆,聽到秘氏下台南時的直爽流露:「又有人要來台南開店啊?我擠也是要把笑容擠出來,不是嗎?哈哈!」

 

同業間彼此有祝福,但在祝福裡聽得見辛酸。

 

先撇開本意為「嘗鮮」的流動旅遊人口不說,聽說台南當地的咖啡客人也因著選項變多,而漸漸分散焦點,喜歡尋找不同咖啡館,嘗試不同的味道。台南市並不大,密度高的咖啡產業,固然會帶來聚集經濟的效應,但對各家獨立咖啡館而言,要培養熟客和固定客源,是一大挑戰。坦白說,經營獨立咖啡館若沒有固定光顧的熟客,即便時常門庭若市,在沒有一定的客源基礎下,心裡必然產生不安定的感覺,「來了一次就不會再來,是我們太淺了嗎?」,「明天會不會就沒有人光顧了呢?」

 

也許有人會說:「有競爭才有進步啊!」但所謂「進步」怎麼定義?如果這種進步會導致同質化的結果,那真的很恐怖。各家咖啡館怕沒生意而不敢做自己,得探頭探腦的偷窺別家店的做法;即使不喜歡,也得打著「進新貨」、「促銷」等旗幟…這麼一來,台南只會變成下一個台北,選擇很多,但都大同小異;老房子很多,但只有外皮老,室內裝潢都是新的。

 

深深覺得,台南獨立咖啡館可愛的地方就在於:人情味。跟台北人到咖啡館多為了聚會不太一樣,台南人上咖啡館,常是想找老闆聊天,認識新朋友,接觸不同的人事物。經營者是店的靈魂,是主角,而其所經營的咖啡品項和空間,都是展演傳遞此人理念、想法和魅力的舞台,應該要獨特且個人,這樣才有趣,才稱得上是「文化」的一環,因為文化起始於生活方式,不是嗎?

 

「文創、文創、文創現在已經過時啦!」,「妳不知道嗎?現在只要漆成白色,就是文創!」邊聽著一群在台南深耕許久的老闆們聊天,邊緊張地回想秘氏有沒有用白色的油漆?這些帶著濃濃諷刺意味的話,也許有些極端,但確實發人省思。

 

什麼是文創?全台灣,從政府到民間都在瘋的文創,本質到底是什麼?換言之,台灣的觀光產業到底依賴著什麼?能長久嗎?有力量嗎?真的足以為台灣文化發聲嗎?

 

回台北後,我有樣學樣,用戲謔口吻跟咖啡師阿俊轉述:「文創?塗成白色就是文創啦!」阿俊顯然沒有被娛樂到,反而有感而發地說:「文化,這東西,應該是要很自然的,但現在卻變成一種強者的詮釋。誰強,誰就有文化的解釋權。」他很難得的諄諄告誡:「所以,我們不要用『文化』來談,我們談『感動』吧!從古至今,能感動人心的,一定就是好作品。」

 

這個瞬間,阿俊超有智慧的,簡直在發光。對啊,我怎麼忘記了回歸人心最真實的感動呢?是的,<秘氏咖啡>不用成為有文化的咖啡館,也不求風格多特殊迥異,而要祈禱,能成為讓人感動的小小咖啡館。

 

IMG_5328

 (圖:但願人們走入秘氏空間時,都能被空間、咖啡、人文深深觸動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秘氏咖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